在海安县西北部约28公里处,有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古遗址,那就是青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,亦称青墩遗址。青墩,景色秀美,碧水环绕,全村唯东北角一座青墩桥连接村外交通。墩上南部、中部均已盖满了鳞次栉比的民居,墩北是一片平坦的田地,往年对遗址的数次发掘均在此处进行。青墩遗址的发现,是1973年8月间的事。青墩大队为造福于村民,建好居民点,在墩西开挖了一条纵贯全村、长236米的青墩新河,发现了大量的陶、石、骨器和麋鹿角、兽骨等古代遗物,从此,撩起了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纱。其后,1976年春,南通博物馆派人来青墩调查,采集、征集了一些出土遗物,其中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璧、琮、坠、环等玉器,其珍贵程度无以价计。次年11月,该馆又来青墩作小面积试掘。接着,南通博物院分别于1978年4—5月、1979年的4—5月,对青墩遗址进行了面积达490平方米的大规模发掘。因此次发掘为江淮之间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,对于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,故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关注,一些专家学者对青墩遗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,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。对青墩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分析,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。经对出土木炭14测定,得知这一遗址距今5015±85年(树轮校正值6525±110年)。在这之前,对海安的历史起源,相关志书一般都从西周(公元前11世纪)算起,距今3000多年。由于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,说明了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陆,并已成为人类聚居活动之地。同时,这也是对南通地区历史探源的一大突破,标示了南通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当从青墩起。其成陆较早的原因,可能与当时长江口北岸的逐年沉积相关,青墩遗址下层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,即是较典型的河口型堆积,可以佐证。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,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,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,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。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(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—5000年)。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(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—4000年)。从青墩遗址古土样品的孢子花粉分析,青墩遗址的古气候由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潮湿转为晚期的温暖湿润。古青墩人在得天独厚的滨海平原上,从事农耕、渔猎、饲养、纺织等生产活动。特别需要提及的是,在第6文化层有占组合2%的荨麻科花粉,可能是苎麻属的一种,同层出土物中亦有陶纺轮,这说明,古青墩人已经开始种麻纺线织布,南通地区纺织业的历史似可追溯到5000多年之前。玉璧、玉琮等较精致玉器的出现,可能也意味着已有专门从事某种生产的手工业者。经过对青墩遗址出土麋鹿角上的刻划纹作分析,这些刻划纹应属于易卦的早期形式,由此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良教授在他发表于《考古学报》1980年第4期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:“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,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,例如三五三三**(艮下,乾上,遁)六二三五三一(兑下,震上,归妹)。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、三、四,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,说明它的原始性。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,无论其年代早晚如何,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,可以据此探寻易卦起源地点问题。”在1987年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,许多论文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青墩遗址的这一重大发现。在青墩遗址出土的大批陶器中,有一枚堪称“国宝”的有柄穿孔红陶斧,系按石斧实物仿制的,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。此陶斧并非实用之物,但为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。陶斧的造型别致美观,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,系国家一级文物。无论从其历史价值,精神价值,美学价值都可称为海安的镇县之宝,海安精神的象征,海安历史的佐证。此外,青墩出土的用鹿角制的耒和三叉形投掷器,在江苏系发现,亦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。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,现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在江苏省文化厅、文物局的关心下,海安县文化、文物部门正在办理将青墩遗址申报为历史文化遗址的具体事宜。2006年05月25日,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历史文化
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,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,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,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。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(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—5000年)。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(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—4000年)。从青墩遗址古土样品的孢子花粉分析,青墩遗址的古气候由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潮湿转为晚期的温暖湿润。古青墩人在得天独厚的滨海平原上,从事农耕、渔猎、饲养、纺织等生产活动。特别需要提及的是,在第6文化层有占组合2%的荨麻科花粉,可能是苎麻属的一种,同层出土物中亦有陶纺轮,这说明,古青墩人已经开始种麻纺线织布,南通地区纺织业的历史似可追溯到5000多年之前。玉璧、玉琮等较精致玉器的出现,可能也意味着已有专门从事某种生产的手工业者。经过对青墩遗址出土麋鹿角上的刻划纹作分析,这些刻划纹应属于易卦的早期形式,由此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良教授在他发表于《考古学报》1980年第4期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:“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,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,例如三五三三**(艮下,乾上,遁)六二三五三一(兑下,震上,归妹)。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、三、四,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,说明它的原始性。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,无论其年代早晚如何,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,可以据此探寻易卦起源地点问题。”在1987年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,许多论文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青墩遗址的这一重大发现
风土人情
1保护我国文物遗产2对旅游地要爱护3注意个人安全4保管好自己物品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放:9:00-17: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